咨询热线:13915574022
您当前的位置: PG电子官方网站 > 新闻中心
  NEWS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PG电子官方网站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发布时间: 2024-07-11 次浏览

  PG电子官方网站金融理财产品分析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理财产品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PG电子官方网站金融理财产品分析(图1)

  2011年在连续两次上调银行存款利率的市场环境下,理财产品收益率也随之上涨船高,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总体风险较低,而收益往往是同档期存款利率的几倍(如我行天天大丰收是活期利率的4倍),在流动性相近的情况下,理财产品的优势不言而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客户趋利的财富管理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财服务,是各家商业银行拓展新客户、留住老客户的重要手段。

  在当前银行存款利率市场管制阶段,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上限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这就给各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营销客户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这尤其在周期性理财产品浮动收益表现不佳的时候,理财产品的优势显得尤为突出。与此同时,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银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低,这就决定了无论经济周期的好坏,银行客户固定收益类的理财需求是刚性的,只要银行能源源不断提供性价比优异的理财产品,就能在吸引和留住客户的同时,也能为银行提供丰厚的收入回报。反之,如果无视理财产品在拓展和维护客户的积极作用,违背客户刚性的财富管理逐利的需求,在同业纷纷加大理财市场份额竞争过程中,无视理财市场规律的银行,将直接面临老客户的流失和理财市场份额下降所带来的带来的业务冲击。

  现在不努力、不花功夫拓展理财市场的银行,在客户趋利这只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下,短期内不可避免面临的是客户和资金的流失。长期来看,理财市场、理财品牌、理财产品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市场格局形成,客户对银行形成了固有的理财口碑,就很难在再去改变客户心目中理财金融机构的品牌价值。这方面的典型的市场案例,如:建行率先各商业银行推出了个人住房,形成了“要买房到建行”的市场口碑;招商银行的高端理财品牌,即使在高端客户服务领域,各商业银行虽已经进入了私人银行阶段,但也很难撼动招行高端服务品牌价值。

  以云南当地各商业银行理财中心建立为标志,云南同业理财业务的萌芽始于2000年以后。理财中心成立后,由于受各商业银行理财从业队伍建设尚未搭建、理财产品不足等因素制约,当时理财中心更多提供的是个人信贷业务,各商业银行的理财中心并没有实际开展理财业务,理财业务“叫好不叫座”。2002年后各商业银行陆续开始代销基金类理财产品,但由于受当时资本市场长达连续五年熊市的影响,客户理财意识仍未形成。2004-2005年期间,由于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银行开始出现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此类产品一经面世,便受到银行客户追捧,理财业务开始受到各商业银行重视。随着而来,2006、2007两年资本市场的大牛市,巨大的财富效应全面唤起了客户的投资理财意识,但2008年随着而来全球次贷危机,又让刚火暴的资本市场再次沉寂下去,但以固定收益为主打的理财产品却迎来了发展契机,成熟稳健的理财意识在各大媒体上的帮助下,各商业银行在银监等部门的规范下,也相应的加大了理财市场的引导,资产配置、风险调查都是这一时期的理财业务的关键词。由于客户有了刚刚过去的周期型市场风险的教育,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在2008年开始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契机,在此后的2009年、2010年人民币理财产品业务稳步增长,工行、建行在这几年期间,都迎来了较高的发展势头。回顾各商业的理财业务发展历程,可以说人民币理财产品业务在长达10年的过程中(从2000年开始算起),先后经历了理念引入、风险教育、理财产品普及三个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到了全方位竞争的自由理财市场竞争阶段。

  1.理财品牌对比。在经历了2006、2007、2008三年资本市场牛熊市的洗礼后,银行客户投资理财的理念也日趋成熟,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在沉寂了两年后,在2008年各商业纷纷加大了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营销推广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各商业银行也花了较大精力重点打造各自商业银行理财品牌,众多理财品牌也在这一时期被大多数客户所认可。下表,是我们搜集到的部分商业银行理财品牌及释义。

  从上述各商业银行理财品牌创建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综合类高端理财品牌与具体理财产品品牌衔接较为紧密,客户一旦投资理财产品,往往会多次与该行理财品牌联系,强化客户理财品牌意识。如,招商银行的理财产品多类理财产品均命名为“金葵花―岁月流金系列”、中国银行中银理财和中银集富重点突出中银系列理财产品、民生、光大、中信等商业银行也多将理财品牌和产品系列相互衔接,达到产品为客户熟知熟记的目的;二是高端理财品牌与理财品牌衔接紧密也从另一方面呈现出,产品研发部门利益服从银行整体品牌推广利益,即无论不同的部门研发设计的理财产品均与统一的市场统一推广品牌命名。部分银行也存在有产品与理财品牌衔接不够,容易给客户造成理财品牌过多,印象不深,不利于理财市场的品牌塑造。

  2.产品类型对比。云南金融同业理财产品市场自2008年迎来高速发展契机后,各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本行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建行2008年共累计发行各类基础型理财产品近100期,累计募集金额近100亿元,工商银行同年不仅理财产品规模发行量较大,而且产品类型也走在各大商业前列,同年短期投资灵活的灵通快线系列理财产品的推出,奠定了工行目前同业理财产品市场份额第一的优势。但此后金融同业在接下来的两年期间,各商业银行均纷纷加大了理财产品推陈出新力度。人民币理财产品期限结构、收益结构日益丰富。下表,是我们收集到的同业理财产品常规进入各零售渠道无规模限制的常规理财产品类型PG电子

  一是产品投资标的趋同,大都以信贷资产类、债券类、利率、票据为基础资产设计理财产品,这也决定了此类产品收益差异并不明显,但这类产品风险均较低,相对于存款而言产品收益仍具有较高吸引力。客户理财交易习惯一旦形成,传统理财方式将很难再留住客户。在同业纷纷加大理财产品的竞争形势下,早行动早受益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竞争的重要结论。

  二是五大商业银行产品线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供客户选择的产品期限结构更为丰富、更加细致。而在五大商业银行中,工行、建行期限结构又具备一定优势,期限选择上给了客户更大的空间,建行的理财产品在同业产品期限结构中具备竞争优势,工行理财产品是我行的主要竞争对手,但中行和农行理财产品业务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2011年一季度理财产品募集总量已基本和我行持平。

  三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期限集中在30天-180天这个区域,特别是投资期限在30天附近的理财产品是各家商业银行集中发行的受益期间。但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在1天-30天(不含)超短期常规性理财产品上产品布局不足。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结构相对较为丰富。

  由于构成各商业银行低风险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雷同,导致各行短期理财产品风险趋同,收益差异不大,但一年及一年以上的产品,由于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发生了变化,甚至和信托、专户、私募等投资渠道的引入程度的不同,各行理财产品差异开始出现分化。

  下面,我们搜集到了截止2011年4月14日,各商业银行有代表性的理财产品收益情况。为了便于比较各行收益差异水平,我们对各期限的理财产品进行了分类,其中同样期限的理财产品,表中仅采用最高收益的产品。

  (1)总体看,投资期限在30天以内的各行短期理财产品收益差异不大,但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产品收益具备一定优势,民生银行产品期限结构虽然较少,但在有统计期限的同业同档期产品收益中,多期产品(7天、21天、30天)同业收益排名第一;

  (2)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30天以内产品收益中,建行产品收益优势明显,工行产品收益在四行中也颇有优势,中行产品收益也具备明显的同业竞争优势。

  (3)投资期限在60天以上的理财收益差异逐渐拉大,如,一天的理财产品,同业最高和最低投资收益差异仅为5‰,而到了60天,同业理财产品收益扩大到2.3%。在这一区间,交行、工行理财产品收益优势有所显现。

  (4)从2010年起,建行加大了行外信托类理财引进机制,为高端客户差别化理财产品提供了制度保障。投资期限在一年左右,投资起点在100万元的差别化理财产品按月不间断发行,投资收益明显高于同业,在这一投资期限的产品收益方面,建行产品收益优势、产品研发优势较为靠前。

  4.同业理财产品募集及银行效益分析。四大行由于在理财产品销售上存在有规模效应,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难以在总量上与其匹配,本部分的银行理财产品效益分析,重点在四行同比数据中展开。

  (1)四大行在2010年理财产品线年在资本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均不约而同的都给予人民币理财产品业务发展足够的重视,2011年1季度各行理财产品募集量、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均大幅提升,平均增幅在三位数以上。

  (2)工行是四行中人民币理财产品开展较早的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募集总量在四行第一的同时,仍保持着离理财产品收入四行第一的位置,但收入的差距与排名第二的建行正在缩小。同时,我们通过对比工行2011年1季度周期性理财产品收入的数据,发现非周期型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收入(1531万)不仅超过了周期型开放式基金业务收入(659万),而且在工行个人中间业务中,仅次于个人结算收入(1866万),是排名第二的重点收入的创收产品。工行个人中间业务收入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可以反映出未来一段时间内,各商业银行个人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变化的趋势。

  (3)中行在2011年的理财产品销售增速在四行排名第一,同比以4位数的增长势头,很容易判断出中国银行在今年在人民币理财产品推进力度非常大。由于2010年以前,中行人民币理财产品总量很小,实现的效益也很低,去年募集总量也仅6亿,但今年募集总量已达到84亿,一跃从同业第四上升到同业第二,中间业务收入去年同期仅16万,今年一季度达到了421万,增速是去年同期的25倍。这些数据,是我们在年初很难预料到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中行在今年以来花了较大的精力去大力发展人民币理财产品业务,而且增速之快,来势汹汹,大有“急追猛赶”之势。

  (4)农行是人民币理财产品规模最小的,但今年来业务增速也很快,由于农行渠道优势明显,从中国银行的后来居上的势头看,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将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态势。

  (5)建行在2011年全面提升了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节奏,相应的产品募集量、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同业排名位居工行之后,位居第二,且与工行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但工行理财产品的传统优势和市场先机仍然在将来一段时间内都将存在。同时,排名第三的中行在2011年理财产品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对工行、建行理财产品同业排名影响较大,也对当地同业金融理财产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加息背景下,以四行为首的各商业银行已纷纷通过超常规手段,加快了人民币理财产品发展步伐,以产品拓展客户,吸引行外客户资金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各商业银行重点工作。由于各商业银行步伐一致,无形中将促进云南当地人民币理财市场培育,这对引导客户理财产品交易习惯的形成和客户金融消费偏好的改变(特别是存款和理财产品消费偏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在满足了客户支付需求后,人民币理财产品与存款的资产配置与单一存款配置相比,更有利于客户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业务模式形成过程中,由于客户消费偏好一旦形成,将很难再去改变客户销售模式,谁能在这个理财市场变化趋势中,加大工作力度,就能早行动,早受益。反之,如果一味的无视市场趋势,无视客户需求,客户资金一旦流入行外理财产品,将来将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价。

  (二)树立正确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认识,顺势而为,各商业银行要加大力度,提升本行人民币理财市场份额

  一是产品和存款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一段时期内,对于行内客户而言,确实会存在有存款和产品相互转化的问题,但是在金融同业在纷纷加大理财市场竞争力度的背景下,如果当一家商业银行不积极主动向客户营销理财产品,一旦他行加大力度,很容易造成客户流失,而且固定收益类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风险往往不高,而且同档期的收益较传统理财产品有较大优势,一旦理财客户理财意识和习惯固化后,主动营销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商业银行也会因此受益。

  二是加强理财产品特点认识,准确把握理财产品收入实现途径。人民币理财产品收入实现与按照募集量提取中间收入的证券类产品不同,人民币理财产品在募集完成,并不会立即形成收入,需要在各商业银行行内保留理财产品资金,即按理财产品保有量计算实现中间业务收入。如果仅仅只是注重产品销售,忽视客户资金维护,其中间业务收入就很难实现。即人民币理财产品工作需要各商业银行既理财产品的首发组织,还要重视视理财产品日均保有量的稳定,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在加大理财产品工作力度的同时,实现行内理财收入。

  【关键词】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UTAUT)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感知风险 感知成本 结构方程模型

  关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定义,目前尚未形成权威概念,其常与互联网理财产品、互联网理财平台、网络理财产品等概念交叉使用,具体形式或产品类别人们在认识上也存在差异。本研究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主要包括五类:集支付、收益、资金周转于一身的理财产品(如阿里巴巴余额宝)、与知名互联网公司合作的理财产品(如腾讯理财通)、P2P平台的理财产品(如人人贷的优先理财计划)、基金公司在自己的直销平台上推广的产品(如汇添富基金现金宝)、银行自己发行银行端现金管理工具(如平安银行的平安盈)。这五类理财产品存在收益率不稳定、网络平台风险责任不清等问题,研究其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对相关企业如何做好经营管理、提高用户满意度、保持竞争优势具有参考价值。

  国外学者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相关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经常运用理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技术接受模型(TAM)等理论,TRA中的主观规范、TPB中的知觉行为控制以及TAM中的行为态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是学者在构建研究模型时主要考虑的指标变量,随着互联网金融领域相关产品风险问题的凸显,感知利益、感知风险、感知信任也被纳入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中。

  国内学者基于TAM理论并结合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对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等用户使用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邓朝华等基于TAM理论分析验证了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可靠性、感知行为控制、服务成本是影响移动银行服务用户采纳行为的重要因素;杨水清等以TAM为理论基础并结合效价理论,从技术属性、个体特征、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对移动支付用户初始采纳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优势、兼容性、个体创新、主观规范和形象正向影响用户采纳意愿,感知风险和感知成本负向影响用户采纳意愿;李凯等指出移动支付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相比一个重要区别是移动支付给用户带来的感知风险,其研究跳出了以TAM理论为主的研究框架,从交换理论视角分析了感知风险和感知利益在用户行为决策中的作用机理。

  此外,国内有学者基于TPB、TAM、创新扩散理论(IDT)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邱均平等基于TAM和TPB理论分析验证了自我效能、感知易用、感知有用是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关键因素;张万力等运用TPB和IDT理论构建了互联网金融理财行为模型,探讨用户行为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理财目标显著影响信息搜寻,沟通交流正向影响理财意愿;罗长利等基于TAM和TPB理论验证了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收益、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正向影响用户对余额宝的使用意愿,感知风险负向影响用户使用意愿。

  国外有学者基于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对移动银行、网络银行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Yu运用UTAUT模型分析用户使用移动银行的影响因素;Martins等在UTAUT模型基础上引入感知风险因素,分析用户使用网络银行的影响因素Oliveira等结合任务技术适配模型(TTF)、初始信任模型(ITM)和UTAUT模型,分析验证了便利条件、行为意向直接影响影响使用行为,初始信任PG电子、绩效期望、技术特征和任务技术适配性显著影响使用意向Slade等基于UTAUT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验证了绩效期望、社会影响、创新性、感知风险、感知信任是用户接受移动支付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学者运用UTAUT模型探讨了手机支付、移动银行、微信支付等业务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但目前还没有学者运用UTAUT模型分析本文所指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综合国内外基于UTAUT模型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实证研究,将UTAUT模型作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模型,在保留绩效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ncy,PE)、努力期望(Effort Expectancy,EE)、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SI)、便利条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FC)等因素的基础上,增加感知风险(Perceived Risk,PR)和感知成本(Perceived Cost,PC)两个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TAM是解释或预测信息技术使用的普适模型,之后人们对TAM不足加以改进,将理理论(TRA)、动机模型(MM)、计划行为理论(TPB)、创新扩散理论(IDT)、社会认知理论(SCT)等共八个理论进行整合,提出了UTAUT模型。有学者实证研究认为UTAUT模型对行为的解释比TAM更为全面和完善。UTAUT模型的四个核心变量分别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其中前三个变量对使用意向产生重要影响,便利条件对使用行为直接产生影响。本研究在UTAUT模型基础上增加感知风险、感知成本因素,形成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Luo等将感知风险定义为用户对各种潜在威胁敏感性的个人感知,将感知风险分为性能风险、财务风险、时间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隐私风险、生理风险、整体风险八个方面,并在其研究中证实感知风险负向影响用户对移动银行的使用意向,因此提出假设:

  消费者在不同的服务方式间转换必须要考虑不可忽略的成本,从其他的理财方式转换到互联网理财需要一些额外的成本。Abroud等指出用户的感知经济价值,包括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会对使用意向产生负向影响,因此提出假设:

  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结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使用情况,第二部分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认知情况,本部分问卷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对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因素进行测量,第三部分是对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采集,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问题。通过网上问卷调研平台发放电子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29份,其中有效问卷203份,问卷的有效样本量为28个题项的7.25倍,符合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样本量基本要求。

  问卷各变量的测量指标均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问卷及相关文献理论基础修正成为本研究的量表,故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在建构效度方面,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各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7,表明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各变量均只提取一个公因子,总体解释度较高,且各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大于0.7,表明问卷效度较高。

  利用AMOS17.0软件采用极大似然法对假设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实际测量结果与各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CMIN/DF、IFI、TLI、CFI、RMSEA均在合理范围之内,GFI、NFI与评价标准略有差距,表明假设模型拟合程度比较好。

  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标准化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感知风险对使用意向有显著的消极影响;感知成本对使用意向没有显著的影响;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对使用意向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便利条件对使用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使用意向对使用行为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假设H1、H3、H4、H5、H6、H7成立,H2不成立。

  本研究基于UTAUT模型构建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意向、便利条件是直接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重要因素,努力期望、绩效期望、感知风险、社会影响通过使用意向对使用行为产生间接影响。感知成本对使用意向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相比银行相关产品而言具有明显的成本方面的优势。就准入门槛而言,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最小单位是1元,虽同很多货币基金门槛相同,但相比一般以5万元为基准的银行理财产品更适合大众投资者,因此感知成本不是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重要因素。依据研究结果,经营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相关企业应注意将用户的感知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注意降低用户的风险感知,降低结果损失的程度,同时降低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操作的复杂性,开展服务营销,提高用户的绩效期望和努力期望,使用户获得更多的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便利条件。此外,很多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是受周围人群的影响,所以经营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相关企业要设法提高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社会影响和适用人群,以进一步促进用户的使用行为。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有三点:首先,研究没有考虑用户的性别、年龄、经验等控制变量的影响作用,若对控制变量的影响作用加以分析,结论会更具针对性;其次,本研究提出了7个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因素,测量维度并不完全,在后续研究中可以结合消费者信任等理论增加使用行为的测量维度,以增强模型的解释力度;最后,本研究没有进行竞争模型的探索和评估,不能保证所得模型的解释力一定是最佳的,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增加对竞争模型的探索,从而使所得模型更具说服力。

  [1]邱均平,杨强,郭丽琳.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1):179-184.

  截至2012年末,全国银行存续理财产品3.1万只,资金余额6.7万亿元,同比增长64.4%,比同期各项存款增速高50.3个百分点。2012年全年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35828款,较2011年增长48.41%,新发行规模突破30万亿元大关,较2011年增长78.69%。2013年一季度,理财产品发行近9000款,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目前,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拟投资标的收益率扣除销售管理费率、产品托管费率以及投资管理费率的差额,即预期收益率=资产投资收益率-理财销售管理费-托管费率-其他相关费用。据商业银行反映,保本型、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在定价机制上没有根本的区别,而与配置资产的关系更为密切。在资产配置上,一般分为资产池配置和单一资产配置,单一资产配置包括债券型资产配置和挂钩资产配置。因而,其定价模式大致有三种:

  (一)资产池配置型理财产品定价机制。在理财产品发展初期,部分银行从自营业务中分拨出部分优质资产,作为发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部分银行滚动发售多期理财产品,以短期理财购置长期资产,逐步滚动形成了资产池。由于经过长期积累,且品种多样,池中资产的质量相对优良,以此为支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具有较高保障,因而其定价机制较为灵活。通常情况下,这类理财产品的定价以体现本行的同业竞争能力为目标,综合考虑区域市场情况、流动性状况、资产可得性因素、理财产品风险等级等因素后,确定具有较高竞争力的预期收益率。

  (二)债券资产配置型理财产品定价机制。单一资产配置型理财产品投资方式主要包括债券型理财产品和结构性理财产品,其定价机制也有所差别。债券型理财产品投资方向主要为交易所(或银行间市场)交易的国债、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各类金融债、中央银行票据、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如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可转债(含可转换债券PG电子、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银行存款(含通知存款、协议存款)、大额可转让存单、短期债券逆回购等,具有较明确的收益区间。这类理财产品定价关注的主要因素为:一是拟配置资产近期收益水平。银行在分析资金形势、利率走势的基础上,强化对整体投资品种和投资策略方式的管理,掌握较为准确的资产端收益区间。二是基准期限理财产品收益水平。根据存量理财产品的期限分布特征和久期,确定理财产品的基准期限。比如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占比较大,且久期也在3个月左右,则其收益率可确定为基准期限预期收益水平。三是根据基准期限理财收益水平,参考其他银行情况,确定不同期限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三)结构性理财产品定价机制。结构性理财产品主要包括利率挂钩理财、汇率挂钩理财,股票挂钩理财、大宗商品挂钩理财等,挂钩资产多种多样,其特征是配置资产价格波动大,没有明确的最终收益率,银行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操作平衡风险与收益。为说明其定价机制,仅以最简单的内含欧式看涨期权的保本理财产品为例,其他类型理财产品无外乎在挂钩金融资产的基础上,进行多重期权保值或套期,核心定价机制基本相同。在操作上,这种理财产品被分解为零息债券与欧式期权两部分。其定价机制为:当理财计划终止时,如果挂钩资产的期末价格高于约定价格,则产生正理财收益率;如果期末价格小于约定价格,则理财收益率为零。约定价格在挂钩资产期初价格的基础上,包含了期权费、手续费及银行合理收益。

  (一)理财业务顺应了居民获取较高回报率的投资需求。居民作为需求方,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率是参与投资活动的动因。当国民财富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居民财产性收入将呈现出较快增长、家庭收入来源多元化的基本特征。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没有完全实现,存款利率仍然实行管制,不能根据物价变化而灵活调整,在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产生了实际利率为负的现象。除了实际利率为负的原因,可供选择的风险低、收益性高的投资渠道较少也是存款转向理财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理财业务开辟了社会正规信贷渠道外的融资通道。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企业资金需求仍较为旺盛。市场的融资主体,主要来源于宏观调控方向转变背景下重点调控行业,即房地产与地方投融资平台以及长年被融资难题困扰的中小微企业。2010年后,地产调控和融资平台清理使二者均出现资金链紧张,寻求外部融资。而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如今在经济活动中所占比重超过了国企。但相关数据显示,它们仅能获得官方融资的30%-40%,因此,不得不在正规渠道之付出更高代价来获得资金。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通过与信托、券商等机构合作,再把募集来的资金以更高的收益投向资金需求方。

  (三)理财业务形成了银行规避监管和调控的内生动力。从近年来理财产品表外化、短期化的趋势看,发售理财产品已成为规避监管的一种重要手段。理财业务将银行表内资产业务转移至表外,不仅可以改变银行的风险资产构成,进而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满足监管要求,而且信贷类理财业务将资金先转移至表外再放贷,也规避了信贷规模调控政策达到增加信贷投放的目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信贷规模规避主要是通过信贷类理财产品来完成。

  (一)理财业务资产期限错配带来流动性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后,M2的持续快速增长造成了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资金流动性宽松的预期。大量的银行、信托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纷纷采取如发行理财产品借短期投资长期和杠杆投资的策略,投资房地产、地方债、民间借贷等,来赚取超额利润,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的发展也为银行参与这一类高风险投资创造了便利,银行的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布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

  理财产品的短期负债与长期投资的期限错配,使得商业银行需要不时的在货币市场筹措资金来偿还投资者,甚至可能出现发行新理财产品来满足到期理财产品资金需求的现象,只要安排好到期资金计划,通过循环的交易,就可以赚取高额利润。在经济繁荣情况下,期限错配的负面影响会被掩饰起来;而经济处于下行趋势时,错配就会放大银行经营风险,一些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要维系理财产品资金链循环,就不得不格外倚重银行间市场资金拆借,以调剂头寸不足。缺乏长期稳定的负债来源,银行必须寻找更多且更稳定的短期资金来支撑中长期,这不仅存在困难,也使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加大。由于理财产品属于表外业务,并不纳入表内业务核算,表面上看银行的资金充裕,经营稳健,一旦出现流行性问题,理财产品的违约或亏损就会直接侵蚀银行的利润,造成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困难。2013年6月中下旬,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飙升导致市场流动性趋紧的风波主就是前期杠杆率较高的金融机构所引发。

  (二)理财业务引发资金空转,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今年以来,投放量和社会融资规模都出现显著增长,5月份我国M2存量达104万亿元,同比增长15.8%,人民币存款余额逼近百万亿元大关,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达到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但是经济反而不温不火,体现出实体经济明显缺血的状况。这表明相当数量的资金在金融机构间打转,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资金“空转”的表现之一,是银行理财规模迅速增长。通过发行理财产品产生了大量的表外业务,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行理财等,既躲避了存贷比等指标的触线,又能实现规模的扩张。因为实体经济不振,企业再投资需求下降,融得的资金进入到货币市场或者等金融市场,甚至还有部分进入了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项目,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原本是从金融业到制造业的信贷业务,在通过一系列加杠杆的金融运作后,变味为从金融业到金融业的资金业务;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变成了“钱生钱”的虚拟游戏,这样的结果造成了资金价格越来越高,制造业领域融资越来越困难,制约了转方式、调结构的进行。

  1. 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理财产品一般有3天募集期,这期间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从居民的储蓄存款或者企业的定期存款转化为活期存款,理财产品成立时活期存款则转化为委托投资基金,导致银行存款减少,理财产品到期时这部分资金又转化为活期存款。从货币流动性层次来看,理财产品的大量发行减少了银行的储蓄存款或定期存款,也使银行的活期存款规模出现大幅波动。显然,理财产品的发行减少了M2,同时加大了对M1的监测难度,这些都给传统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和流动性研判带来一些影响。

  2. 降低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的有效性。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吸收的资金多由存款转化而来。一方面,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大规模发行减少了传统的银行存款的规模,缩小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削弱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资金的冻结效果,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力,极端情况下,如果银行存款全部转化为理财资金,存款准备金制度就失去了意义。

  3. 掩盖银行信贷真实投向,规避央行对信贷规模的窗口指导。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尽管银行信贷规模受到央行的控制,但部分企业还是可以通过银行信托理财产品渠道获得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对货币政策调控目标造成了冲击:信托公司所发放的信托不属于传统意义上一般的范畴,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中央政府提出新增的调控目标,以至于我们通常统计和观察到的信贷数量小于实际进入宏观经济的资金,使得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大打折扣。此外,信托的隐蔽性也“打乱”了宏观调控中的信贷投放节奏,直接影响调控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对货币信贷真实投向造成了影响。除了总量目标外,商业银行转让过剩或受限行业的信贷资产,还可能掩盖银行信贷投向的真实结构,不利于引导信贷结构的优化。

  4. 对货币政策的价格工具利率产生影响。通胀时期,存款理财化加剧了储蓄搬家现象,理财产品期限的多样化以及收益率的形成,对利率市场化都有比较积极的影响。一方面,目前的信贷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几近利率,远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比存款在期限和收益率档次上更具灵活性,对存款具有较强的替代性,突破了存款利率管制的上限,同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以为存款利率定价提供参考,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另一方面,各家银行理财产品利率相互攀比,使货币供给层次结构和流通速度均发生变化,有利于银行业的战略转型。

  (一)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金融改革。当前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矛盾,既有金融机构过度追求短期利润的因素,更是体制机制问题的积累,因此,要更有效盘活存量,就需要从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入手。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切实实现利率市场化定价,使利率真正反映资金的成本,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政策调控效果,让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扭转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的错配矛盾。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商业银行转型,加快直接融资的发展,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和产品,以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分流影子银行的融资需求。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银行理财业务要健康发展,必须摆脱存贷业务工具的阴影,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帮助客户调整资产配置结构,适时为客户提供风险预警服务,以丰富银行理财服务的内涵,提升服务品质。

  (二)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首先,做好对资产负债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通过对流动性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情况预测和分析,完成对潜在流动性的衡量。其次,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包括预测风险警情、确定风险警况、探寻风险警源。再次,建立定期的流动性分析制度,包括流动性需求分析、流动性来源分析和流动性储备设计,同时还应当建立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提高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三)改善理财产品的资产负债结构。通过设置资产准入标准、各类资产限额、资产负债错配缺口限额、资产负债久期缺口限额、确保流动性资产的配置比率,将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银行理财资产池要做到“一对一”,并建立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披露制度,业务的规范化运营有助于降低整个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促进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构建理财产品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严格规范理财产品宣传行为,加大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积极主动的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要增加产品透明度,把产品的收益和风险都要明示给消费者。

  [2]王增武: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为例 中国金融 2010.23

  银行理财产品,属于投资方式的一种,是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银行在经营理财产品过程中,只是接受客户的授权管理资金,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双方承担。银行理财产品是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窗口,目前已经承担银行业务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难以估量的巨大升值空间。我国的理财产品发展时间较短,种类也相较于国际上理财产品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了解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对于预测我国理财以后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意义,更有利于金融市场参与者更好的投资理财,繁荣我国的金融市场。

  尽管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根据其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而言,仍然可以摸清楚银行理财产品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呈现出来的脉络。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成长期、低迷期、恢复期。我国的银行理财产品诞生于1996年,中信实业商业银行推出“理财中心”,使得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破壳而出,走上逐步发展的道路。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继续推动着金融市场的形成,但这个时候的金融市场仍然较为混乱,市场制度不完善。直至2005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颁布,从法律上规范了我国的金融市场,继续推动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在成长期阶段,理财产品的种类较为单一,也较为保守。

  银行理财产品的低迷期,主要是由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爆发。美国次贷危机的迅速蔓延,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各国经济都不能幸免于难,理财产品遭遇重创,金融市场进入低迷状态。尽管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并未遇到较大困难,但国际经济局势的变化,依然导致了很多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现象。大部分银行在这一时期,调整理财产品的种类,销售风险小但收益仍然超过银行储蓄利息的金融产品,以此来改变银行面临的零收益或负收益现象。

  伴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淡化,银行理财产品也重新步入正轨,进入恢复期,这一段时期理财产品不仅仅快速恢复,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2011年以后,楼市、的低迷,引发了投资理财产品的浪潮,目前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年销售过万亿的巨大市场,产品数量和规模巨大,理财产品市场不断完善和规范。更多的人开始接受理财的概念,加入金融市场。金融理财产品的高速发展,充分说明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

  从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进程来看,目前理财产品的发展速度是相对较快的,处于一个较好的时期。但这仅仅是就以往的发展历史比较而言,对比国内外情况,我国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根据近几年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来看,金融市场中的理财产品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规模在不断扩大中。我国目前的理财产品尽管处于较好的发展阶段,但从其发展的实质上来看,仍然处于简单阶段。银行在存款利率法定上限的背景下,存款利率的调整往往落后于CPI的变动,导致市场阶段性的处于实际利率低甚至为零的环境中,因此我国银行长期以来过分依赖存,缺乏变革以往模式的能力,为了应对其他机构以及银行同行业之间的竞争,银行理财产品往往转变成银行让渡利息差变相吸收储蓄的行为。这一分析所反映出的是,我国的理财产品虽然多种多样,但实质上,理财产品还是单一性的,发展的模式还是简单化的。规模的不断扩大,只能反映群众的高参与度,但理财产品如何升级进化,是完善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步骤。

  处于简单的发展阶段,必然存在理财产品创新性不足的问题,理财产品的创新性不足也导致发展停滞不前,无法进步。我国银行在理财产品创新上缺乏主动性,也缺乏经验,因此,无法设计出复杂的结构化产品,不能逐步满足市场的需求。尽管随着理财产品竞争压力的加大,我国银行已经在理财产品设计上尝试创新,但发展速度仍然是缓慢的,范围狭隘,进一步形成了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理财产品的设计理念跳不出原有的圈子,而是在原产品上进行简单的修改,脱离不了实质,不断加重同质化。

  我国对于银行业管理采用分业经营的模式,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各司其职,银行无法直接投资资本市场。但从国家的长远来看,分业经营最终会被混业经营所取代,就目前阶段而言,银行业进入资本市场尚不合规,一旦合规性问题解决之后,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混业经营是目前国际市场上,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我国必将采用混业经营的方式,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混业经营方式的使用,能够使得本土的银行直接投资资本市场,拓展银行的自身业务,融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于一体,届时理财产品没有政策限制,会有更大的发展。

  在理财产品同质化异常严重的情况下,产品的创新性是产品销售的关键。一方面,理财产品的人才队伍建设决定了产品能否被设计出来,另一方面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很重要。因此,未来的银行理财产品应该看准,国家势必采用混业经营的前提下,大力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创新意识,不断更新观念,设计出更接国际化的理财产品,推动产品升级。

  理财产品的发展,必然要摆脱同质化现象,以此建立各银行的理财产品的品牌形象,这是各银行在产品竞争过程中必须要完成的一步。要从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中脱颖而出,产品的差异性必须要突出,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这不仅仅要求产品本身的差异性突出,产品所附带的服务也应当旗帜鲜明,有让人耳目一新的看法,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附加魅力,结合好客户需求,在产品和服务上充分满足客户需求。(作者单位: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江北支行)

  本文以2005年1季度到2010年2季度的周口市个人金融产品及国债季度销售额为分析对象。以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周口分行共计四家金融机构结构性理财产品、基金、保险、黄金营销等四类主要个人金融产品销售数作为参照对象,展开与同期国债销售数对比分析。其中,结构性理财产品主要选取了工行的“稳得利”、“灵通快线”和“步步为盈”,中行的“博奕”系列、中银信富,建行的“利得盈”、“大丰收”和“乾元-日鑫月溢”,邮储的创富系列、财富系列、天富系列和财富月月升。为了便于对比,本文以一个季度为统计期间,从2005年以来共分22个期间进行了数据采集、分类、汇总,如图1所示。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文中对以上变量进行了自然对数变换,分别记为:LQT和LGZ。以上的数据分析均借助Eviews 5.0实现。

  很多经济变量具有非平稳特性,所以在进行有关分析之前,我们运用增广迪基-富勒检验(ADF检验)对各指标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结果见表1。

  检验结果表明各个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其一阶差分在1%的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说明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I(1)序列,满足进一步进行协整分析的条件。

  协整分析的基本思想认为,尽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每个都是不平稳的,但它们的线性组合可能相互抵消趋势项的影响,从而成为一个平稳的组合,因而人们能够研究经济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的常用方法有Engle-Granger法和约翰森检验法,本文检验国债和其他理财产品之间的协整关系,采用约翰森检验法。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检验方法,因而检验之前我们根据Akaike信息准则和sc准则,确定VAR模型滞后期为2。检验结果见表2。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水平上,LQT和LGZ存在协整关系。

  为了避免伪回归,我们对本文所研究的变量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Granger causal-ity)是指,Y称为x的“格兰杰原因”,当且仅当如果利用Y的过去值比不用它时能够更好地来预测x。简言之,如果标量Y能够有效地帮助预测x,那么就称Y为x的“格兰杰原因”。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国债和其他理财产品的相互影响,因而对二者双向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置信水平上,国债销售额和其他理财产品的销售额互为因果关系。

  如果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存在关系,也只是说明和验证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的影响过程和方向还可以借助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因此可以考察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Functions)。先建立滞后期为2的VAR模型,再运用AR根的图表来检验VAR(2)模型滞后结构的稳定性。经检验,被估计的VAR模型所有单位根落在单位圆内,表明所设立的VAR(2)模型是稳定的。 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数的动态影响,这种分析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法(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下面我们用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对LQT、LGZ分别加入一个标准新息冲击对模型中LCXCK和LHQCX当期及未来几期的影响,分析结果见图2。

  图2结果显示,给金融理财产品一个正的新息冲击后,国债销售在第二个季度明显上升,此后冲击程度逐渐下行,但影响持续时间较长。

  图3结果显示,给国债一个正的新息冲击后,金融理财产品销售在第一个季度轻微下降,第二、三季度迅速反弹,第三季度达到峰值,此后影响程度缓慢回落,影响持续时间也较长。总的来看,国债销售和其他个人金融理财产品呈同步增减趋势。

  替代品是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同一种的两种商品;互补品是指共同满足一种的两种商品。国债和金融理财产品都可以单独满足居民金融投资的,二者之间可以互相替代。但金融理财产品与国债之间在期限结构、计息方式、发售途径等方面差别又非常明显,他们互为补充才能全面满足居民的金融投资需求。因而二者既是替代品,存在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又是互补品,销售额有呼应关系。在替代作用、互补作用共同发力的情形下,国债销售和金融理财产品销售总体上呈正相关趋势。

  羊群效应是一种有意识地模仿别人决策的现象,这种现象普遍出现在经济生活中。周口市居民理财知识较为薄弱,投资的行为受其他人的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金融投资市场看好时,居民纷纷把存款搬离银行,投资于理财产品或国债,行情看淡时,又纷纷把资金撤入银行。但由于对风险承受能力不同,他们选择的金融投资种类存在差异:收入高,风险承受能力强的往往选择基金等非固定收益类产品;收入低,风险承受能力弱的往往选择收益稳定的国债。由于金融投资时机选择上的羊群效应和选择品种的差异,使周口市国债、金融理财销售具有同步性。

  投资者在考虑资产投放时,往往存在路径依赖效应影响。路径依赖又叫路径依赖性,起源于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投资者往往对于自己已经尝试过的、较早出现的、普遍被接受的投资方式产生信任,进而扩大购买范围,随着范围的扩展,促使人们产生相信它会进一步流行的预期,实现投资者更加坚信购买该投资品种的良性循环,从而增加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相反,如果具有较其他产品更具有优势的品种却可能由于出现比较晚,没有获得足够的追随者而影响其市场接受程度。由于受此法则影响,投资者

  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观抉择在其资金投放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作为以财政部为发行主体、以国家信用为保证、面向城乡居民和社会各类投资者发行的中央政府债券,国债发行30多年来,其独特的优势是其他个人金融产品所不具备的。尤其是自1994年、2006年凭证式国债和电子式国债先后开始面向城乡居民发行以来,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部分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特别是在当前低迷、房地产市场加强调控阶段,凭借其金边债券的美誉、高于同期定期存款的收益、认购门槛低、手续简便、可提前兑付等优势深受风险厌恶型的稳健投资者、理财知识匮乏的城乡投资者、比较保守的老年投资者、资金规模受限于理财产品门槛的中小型投资者的青睐,拥有固定投资群体,其市场销售额度逐年递增。

  一是国债手续费低,激励机制效果欠佳。当前国债发行兑付手续费比例较低,仅仅为5.8-6.8%,而保险手续费在3%以上,有的高达4.5%;基金手续费也在1%-1.5%之间,加上基金托管费,实际超过3%,可以按一定比例直接奖励给员工。而国债手续费要求用于国债发行中的宣传、人员培训、系统改造升级,对优秀人员的激励,削弱了前台人员国债销售的促销动力,影响国债的销售。二是承销机构宣传缺位、促销不积极。在凭证式国债手续费纳入“中间业务收入”科目核算的情况下,承销机构不能拿出专门的经费进行宣传,尤其在发行宣传时,还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支付登记费、向城市管理部门交纳场地费和城市管理维护费等,不仅手续繁多,费用也大。因此,承销机构不愿意积极有效地宣传,影响了国债的销售。

  国债主要是参照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确定利率,并一直执行固定利率,影响投资者购买热情。据被调查的银行个人金融产品数据显示,结构性金融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普遍高于同期国债。结构性金融产品分为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两大类,保本浮动收益性产品一个月期限的收益已经超过2%,一年期产品收益基本在3%以上,高于同期国债收益0.4个百分点。非保本型浮动收益产品收益更高,一年期产品收益要高出同期国债收益1.4个百分点。调查银行金融产品收益如表4所示。

  从投资期限来看,国债一般期限较长,而且类型.单一,仅以固定期限发售。国债主要有一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几种,期限结构相对单一,缺少一年期以下和五年期以上的长、短期储蓄类国债。而理财产品期限结构日臻完善,既包含固定期限产品也包含无固定期限产品,而且种类丰富,期限设计合理,从1个月以内的至5年以上的都有,最短的只有1天,更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理财需求。以工行为例:其发行的“灵通快线”票据型和债券型理财产品,最长期限62天,重点满足追求短期投资客户;“安想回报”理财产品投资期限多集中在3个月或半年,主要满足追求较长期投资客户需求;“七天滚动型超短期法人理财产品”,无固定期限,七天滚动,可设置自动再投资,该产品投资期限灵活,主要满足法人客户投资需求。另外,理财产品因期限设计的多样化,使其具有了流动性强、周期短、收益快等诸多优点,特别是无固定期限超短期理财产品具有“买人即时成交,即刻享受收益,赎回瞬时入账,资金即时可用”的特点,对客户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如建行发行的“大丰收”每日开放型理财产品,客户可随时购买,赎回资金实时到账(T+0),预期收益1.45%,周转灵活可与活期存款相媲美。

  计划偏好型往往预先拟定一段时期内投资计划,而国债的发售很少提前公告,没有规律可循,计划偏好型投资者很少考虑国债购买。相对而言,理财产品期限灵活购买方便,且销售时间明确,使客户能更好地掌控闲置资金进行投资,同时可以结合利率和汇率等主要金融政策的改革与调整等因素,及时规避因产品期限过长导致的风险。如中行主推的理财产品“周末理财”“平稳收益计划”,每周五将资金转出,周一返还,因操作灵活备受客户青睐。

  一是在发行期间,销售网点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向投资者滚动显示本网点的销售数额、剩余数额等信息,以方便投资者认购;二是要在加大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宣传力度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优化国债的地区分配结构,努力培育农村国债市场,将国债发行比例适当向农村倾斜,从而满足广大农民对国债的购买需求;三是借鉴理财产品发行灵活性、期限多样性的优点,进一步促进国债发行计划性、规律性,使国债发行计划提前公布,制定年度发行计划,让投资者能够合理安排投资资金;四是丰富国债品种,为客户投资提供多种选择,激发客户购买热情,加强国债竞争力。例如财政部可以针对农村地区发行一定数量的新农村建设特种国债,既可以缓解地方政府的财力需求,将筹集的资金用于新农村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又可拓宽农民投资渠道;五是注重还本付息在年度间的均衡分布,使长、中、短期国债保持合理比例。建议大力发展短期国债,适当增加长期国债。

  借鉴保险、基金销售方面好的经验,利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网点多、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等优势,把国债承销机构范围延伸到其他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同时,要在承销机构管理上下工夫,加强对国债销售进度的监测,建立起完善的考核及退出机制,把国债发行兑付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适当提高手续费率标准,对销售业绩突出的机构进行奖励,加大现有柜台做市商销售国债的积极性,将奖励与营销人员业绩挂钩,以充分调动柜台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经办人员在推销金融产品时,因手续费的不同而厚此薄彼,甚至随意将金融产品的收益扩大化,风险缩小化,挤占国债市场。

  一是引入浮动利率。国债利率设计可借鉴国际先进做法,兼顾国家财政、发售机构、投资者三方利益,充分考虑影响国债发行的诸多市场因素,以利率市场化原则为基础,形成一个持续的、稳定的、科学的国债利率制度。近期可采用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相结合的方式。固定利率的设计应和同期储蓄存款税后实际利率一致,浮动利率的制定应全面结合物价指数、国际和国内利率趋势、近期凭证式国债销售情况、现行市场上其他金融工具的多少等因素进行,待条件成熟时,再逐步降低国债利率水平。二是增加保值补贴。国家储蓄存款利率经过不断下调和稳定,当前上调预期明显,加之物价的不断变化和上扬,国债的实际利率远远低于其名义利率。而将中长期国债利率与国家通货膨胀指数挂钩,增加保值补贴,可以有效消除投资者购买国债的后顾之忧。

  [1]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4.

 
友情链接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扫一扫关注PG电子

热线电话:13915574022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12-2024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苏ICP备2021050206号-1